你知道你可能是「多重潛能者」嗎?要不要測測看?
在《熱情人生的冰淇淋哲學》書中有一份測驗,包括以下20個問題,測試的結果可以用來作為了解自己是否有「多重潛能者」傾向的參考:
1. 你會因為好多種不同主題而感到滿腔熱忱、興奮莫名?
2. 你很難從兩種興趣當中選定一項?
3. 你會自己打斷自己,丟下未完成的工作,改做另一項?
4. 當你確實懂了某件事的作法,或者精通一項活動之後,會覺得無聊,想要嘗試新事物?
5. 你從小就對於「長大以後想做什麼」有很多答案?
6. 朋友及同事會來找你詢問各種事情,甚至超越你的職掌領域,而他們很欣賞你能把看似不相關的主題連結在一起的能力?
7. 你想出點子後,寧願授權出去或者另外雇人,讓別人把點子落實?
8. 你曾經形容自己是「18般武藝,樣樣通、樣樣鬆」,或是「半瓶水」?
9. 書店或圖書館在你眼中像是糖果店,每一個角落都陳列著充滿吸引力的事物?
10. 你很難回答「未來5年內打算做什麼」這個問題?
11. 朋友曾建議你去參加益智問答節目,因為你「對什麼都知道一點」?
12. 別人說過他們喜歡和你交談,因為你對他們的計畫或活動都表現出熱忱?
13. 你對於傳統的時間管理法與組織經營方式,例如,長程計畫或詳細的行程規劃,抱持懷疑態度?
14. 你上大學時,選擇了跨領域的學科或者雙主修?
15. 你在大學時,專攻某一特定項目,但畢業後又進入其他新領域?
16. 你在工作上展現出能力、甚至大獲成功後,曾覺得寧可做點別的事,雖然你還不確定自己究竟想做什麼?
17. 某件事持續做一兩年後,你會心癢,想改做其他事情?
18. 家人或朋友曾經建議你,「應該定下來,在一個領域闖出名號,不要一直轉換跑道」?
20. 你不信任自己做決定的能力。因為你「一度確定」自己想成為A,也「一度確定」自己想成為B,又「一度確定」自己想成為C……。
這20個問題只要回答9次以上的「是」,就屬於「多重潛能者」(順帶一提。上述測驗,我有17個問題答「是」)
而在另一本書《沒定性是種優勢》有提到,由於「多重潛能者」的多元性與變動性,自然不會只有一種工作模式。根據其多元領域是「同步進行」(同時做多種不同的是)或「依序發生」(專注在一件事情上一陣子,之後再換其他領域),以及其多元發展的領域不同以及個人對「穩定度」的偏好程度高低,可以歸納出四種模式:
1. 集體擁抱模式:
擁有一份多面向的工作或事業,可以同時有多個身份或頭銜,且工作在不同領域中切換。例如像是導演,可能同時會有不同專長共同發揮的空間。
2. 斜槓模式:
同時擁有兩份或多份兼職或事業,會用固定的頻率在這些工作項目間切換。
3. 「愛因斯坦」模式:
擁有一份可以完全支持生活上財務所需的全職工作或事業,但同時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追求其他熱衷的事物(會這樣命名,是因為愛因斯坦在發展「狹義相對論」時,正職其實是專利局的職員。)
4. 浴火鳳凰模式:
在某一個產業領域待了幾個月或幾年之後,放下既有的成果,轉而投入新領域重新開展新的事業。
《沒定性是種優勢》裡提到,大多數人對於「多重潛能者」這種沒有固定模式、無法預期與掌控、不符合既有職涯發展價值觀的做法仍沒有太高的接受度,因此「多重潛能者」會在三個領域碰到難題:
1. 工作:如何發展出讓「多重潛能者」可以優游自在的工作與謀生模式?
2. 生產力:如何一心多用?如何在必要時保持專注?
3. 自尊:如何克服不安全感、罪惡感,面對可能有的外界批評,以及害怕自己終其一生無法被肯定,甚至懷疑自己不夠優秀。
《沒定性是種優勢》也提醒「多重潛能者」要能分辨「期望的終點」與「只是倦怠、排拒」間的分別:有時候壓力會造成排拒感,讓你誤以為事情該結束了,要能夠察覺自己是處在「還應該要堅持一下」的狀態是「多重潛能者」避免一事無成必須有的判斷力。
#老查隨意讀